单丝不成线,独木不成林,众人不拾柴火不旺。
这是从小就引导我们要珍惜合作的教学语言,但这句话最早源于中国古代的《庄子·逍遥游》。而在丝绸之路上,这句话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。
丝绸之路是中国古代与外界贸易的主要渠道。公元前206年至公元14世纪的1000多年间,中国的丝绸,瓷器,茶叶,铁器,药材等传统商品通过这条线路,以货轮、骆驼等方式,一直向世界各地输出。
但是,丝绸之路的背后,古代中国人民历经千辛万苦,不断开拓进取,才能够其中万里长城依靠人民艰辛的劳力修建,断断续续开辟丝绸之路,起重要作用的还有民间工匠的经验传承、技术创新和精心设计。
汉代专门从事丝织工作的行业,人称丝婆。丝婆掌握的是丝绸生产的技术和生产工具,又兼有发掘、加工、贮藏等多种技能,丝婆可以在家中、车间,而且还能随时随地地接受工作,而不需要丝厂的大规模工厂。
而在丝绸制作方面还盛行着一个讲究——“长流派”,即将一整块的缫丝提起,放置于地上,再运用人的群体智慧、不断的合作协作下,将它捏成长长的丝线。这些丝线最终将被用来编织成衣服、被褥、窗帘、挂毯等艺术品。如此,单丝不成线,独木不成林,就成为了整个丝绸之路的精神象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