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我们的传统文化中,破釜沉舟一词用来比喻决心坚定,志向昂扬,不怕牺牲,万死不辞,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或者自我实现的一种心态。但是你知道这个典故最初来自于什么吗?
在战国时期,齐国想要攻打邻国鲁国。鲁国的大司马范雎在军事会议上建议说:“我们破齐兵之计,可在济北,踞其背而击之。”也就是说,在济北以北设下埋伏,利用地形,趁齐军不备进行攻击。
然而,鲁国的君王孔丘却对此提出了质疑,他认为这个计划太过激进,不可行。他担心发起战争会对国家带来太大的风险。
正当军事会议胶着不决之时,鲁国的一个将领叫做范蠡,提出了一种绝路求生的计划。他说:“鲁国已无退路,可以说我们已经将自己命运置于死地,而今我们只能与敌人拼杀到底,不要为了逃避困难而去思虑过多。不如下令破釜沉舟,焚毁所剩无几的船只,将这决战必胜的信念与军队同归于尽!”
听了范蠡的意见,孔丘及时地作出了决策。于是,鲁国颁布了一个特殊命令:在一座大山之后破釜沉舟,并在临阵之前,把一把把刀淬成精钢,成为无坚不摧的“破釜沉舟刀”。最终,鲁国大获全胜。
范蠡也因此成为了战国时期的名将,在历史上被赞誉为“破釜沉舟”的主人公。这个典故告诉我们,在逆境中要敢于面对困难,不怕牺牲,坚定自己的信念,以绝路求生的勇气面对一切困难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