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图法是我国图书馆和其他信息机构在分类、编目和检索资料时所使用的一种体系,是中国图书馆学科学研究的成果之一。它不仅是图书馆工作的基本工具,也是学科等多个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。下面,我们来看看中图法的相关内容。
中图法的发展历程
中图法最早应用于1929年中央图书馆,用于分类编目和检索图书资料。1956年,首次公布中文版《中图法》。2001年,第三版《中图法》出版,并成为我国国家标准。2010年,第四版《中图法》出版。
中图法的分类体系
中图法的分类体系共有20大类,包括:0 总论、1 哲学、宗教、2 社会科学、3 自然科学、4 数理科学和化学、5 天文学、地球科学、6 生物科学、7 医药、卫生、8 农业科学、9 工业技术、10 交通运输、11 航空、航天、12 环境科学、安全科学、13 经济学、14 文化、科学、教育、体育、15 语言文字、16 文学、17 艺术、18 历史、地理、19 自然科学总论、20 综合性图书。
中图法的优点和缺点
中图法的优点是分类体系科学化、细化,能够实现多层次、多角度的主题划分;全面、系统,能够为读者提供有序、全面的图书分类信息;体系稳定、成熟,被广大图书馆和信息机构广泛采用。中图法的缺点是对某些主题的划分不够精细,如对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划分;一些新课题和新产生的学科难以补充到体系中;一些古老的学科理论和主题百科,难以在其中找到位置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