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,一直以来给人以壮观、雄伟、高大、险恶的感觉,有着“一山容水,半山含树”的表达方式,以宏伟、气势、威严、端庄为代表。
而在接下来陶渊明的《桃花源记》里,这种宏大的山景看似成为了一种理想,人们在那里不再惧怕国家和苛捐杂费,也不再为了生计而苦苦挣扎,而变成了一个自给自足的小社会。陶渊明似乎也透过这篇文章蕴含了某种对现实政治的失望。所以在中国文化里,山早已经不再只是一种自然景观,而更像一种精神象征。
在经文化的影响下,中国历史上许多名人也被与山联系在一起。如《孟子》中的“三山半壁、一江(湖)水”、《庐山谣》中的“庐山千秋景,霁色入楼台”、唐朝诗人王之涣的“登高壮观天地间,大江茫茫去不还”等等,都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了中国人对这种高山巨岳的崇敬之情。
当然,中国的山也不仅仅具有精神象征的含义,它还有着实际的现实意义。四川盆地和成都平原虽然阴雨天气多,但是多得山势受到了遮挡,太阳并不会直接晒照,让人们可以舒适地偷懒、安逸地生活。而在古代,山还被视为国家屏障,越险峻的山法,越是可以阻挡侵略者的步伐。
中国的山是多么不可或缺的存在,我们可以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物理学中的地理知识,更是一种文化和精神的沉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