成语在汉语中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刻的哲理,其中“物是人非”也是经常被使用的成语。但是对于这个成语,大家有没有真正了解过它的源头呢?
其实物是人非是一句老话,最早出自《左传》。
在一场战争中,晋国的名将晋文公前去征伐齐国,带着一堆珍宝让一个叫做恶来充数,结果输掉了战斗,被齐人抓了。后来晋文公的小妾赶来送出赎金放他回来,但是当时的晋文公已经被俘了,所以放了小妾离开。然而这个女子离开后,晋人在恶人的带领下在路上抢了晋文公的财物,于是在茫茫黑夜中,晋文公独自一人在路上徘徊,触到的只有蒿草和横枯萝。
这个典故中,“物是人非”出现在晋文公徘徊路上时。他曾经拥有的荣华富贵在这一刻都将成为过去,他自己在这刻却还想要活下去,因此产生了这一念想。在这个典故中“物是人非”强调了内心的感受和无常的命运。同样的情况也可以在人生中随时发生,“人”指的是一个人身体构成的物质组合,“物”指的是他生活的环境、社会关系等一系列因素。人生无处不在的变动,多少人会因为环境的变化产生无数次悲喜。
所以说,“物是人非”不是失去了什么,而是人生中必不可少的往事,是人不断追求美好的心灵,在探索生命的道路中所获取的一种体会。它让我们意识到人生不是拥有的多寡,而是对于生命本身的顿悟,当物质欲望得到平衡,人们才有可能真正体会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所在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