相信很多人在听到“可怜楼上月,裴回”这句话时,都会感叹这是一句多么优美的诗句。那么这句话的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呢?
“可怜楼上月,裴回”出自唐代诗人杜甫的《月夜忆舍弟》。据说,《月夜忆舍弟》写的是杜甫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,其中“舍弟”指的就是杜甫的弟弟杜审言。
在这首诗的倒数第二句“可怜九月初三夜,露似真珠月似弓”的上一句就是“战国策多士,秦时半公卿” 。这两句话勾起我们的联想,究竟是为什么呢?原来这是一种谐音的修辞手法,即将对仗句的后一句与下句的音韵相协调,而唐诗的文人则把这种修辞手法叫做“合律”。而“可怜楼上月,裴回”和“战国策多士,秦时半公卿”就是同样的一种“合律”。其中“裴回”谐音“半回”,而“半公卿”是下句的意思。这样做既体现了唐代文人的才华,同时也丰富了诗句的意境。
在现代,人们更愿意将“可怜楼上月,裴回”理解为一首浪漫的情诗。也许是因为,我们更需要一些美好的事物来装饰我们单调的生活,更需要一些诗意来寄托我们浪漫的情怀。或许,这也正是文学艺术一直存在的原因吧。
“可怜楼上月,裴回”这句话不论在哪个年代、哪个时空,都是一个唤起人们情感的符号,它或唤起我们对过去的回忆,或触发我们遥思未来的幻想。等我们消失了,也许还会因为这句话被别人遥想、缅怀,留下点点滴滴的印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