端午节,民间有食粽子的习俗,各地制作的粽子也异彩纷呈,口感各异。粽子虽是农家普通小食,但背后却有着浓浓的文化气息与历史渊源。
“粽”字源于古时的“笮”字,笮是一种束缚东西的工具,把某种东西绑在一起,就叫笮。后来它就指用竹叶、芦苇叶等包裹糯米、豆子、肉等食物制成的食品了。笮片包上饭馅,然后在叶子外面加上绳子系紧,煮熟后就形成了粽子。
据史籍记载,最早出现的粽子是在春秋战国时期,当时的粽子是由姜太公发明的,他在伐桀之战时,为防止士兵饥饿,发明了粽子。
由盛唐时期文学家陆羽所著的《茶经》中可见古代相传“粽,古之良食也”,这说明在唐代已经很普遍地用来作为食品了。在海外也有互通有无的传统,糯米甜饭被称为“贡米”,是古代越南王室专供储蓄丰水期饥荒用的食物,而一些古老的泰文资料中也能看到“Lao(寮语)”这个文字的阐释是“煮过的香味饭”。
如今,粽子作为端午节的传统小食已经深入人心,不仅仅是民间传统食品,还成为各大酒店、旅游景区打造特色菜品的重头戏,粽子的变化也越来越多,成了一道别具特色的美食。